公司名称:深圳市天地星联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755-27205589
传真:0755-27206351
联系电话:吴先生 18992066498
联系电话:吴先生 18682317228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大宝路49-1号金富来综合大厦A312室
新闻动态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

孙家栋:“星月”传奇背后的传奇(上)
查看:1234  发稿日期:2018-05-04 12:31:54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北京时间2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这是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中,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的颁奖辞。作为最年轻的 “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老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他的名字。孙家栋到底与中国的“星月”事业有着怎样的感情?他怎么会投身航天事业呢?他的航天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爱人又是如何默默支持他呢?




     2007年11月5日11点,“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完成第一次近月制动,进入绕月轨道,成为月球表面第一颗真正属于中国的人造卫星。在中国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高音喇叭传出这一消息时,所有科研人员都击掌欢呼,笑声在大厅上空久久回荡。自从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后,“嫦娥”的一举一动无不牵着每个人的心。行一百半九十,升空并不代表成功,除非进入预定轨道。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40年前,周总理就教育我们,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航天技术尤其需要慎重。这一刻,充分说明绕月第一阶段正式完成。”一位头发花白,却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朴实寡言的老人若有所思地走到一旁,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擦掉眼泪。谁知,这一“悄悄”行动,还是被摄影师“悄悄”地记录下来,“悄悄”地感动着亿万中国人。



                                                          孙家栋擦泪(网络图)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2009年中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卫星之父”的孙家栋。中国航空事业的传奇经历,他最有发言权;因为,他大半生都与星、月打交道,其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嫦娥一号”成功那一刻,孙家栋的眼泪就是明证。

“星月传奇”之绕月篇


       孙家栋流下的是幸福的泪水,也是感慨良深的泪水。接手绕月卫星工程三年多来,一幕幕情景如蒙太奇般在脑海中闪过。2004年夏天,75岁的孙家栋被任命为绕月工程总设计师时,有朋友善意提醒道:“你年纪大了,好好休息吧。这事伤神,万一有个闪失岂不有损半世英名?”对此,他的回答很干脆:“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话虽如此,孙家栋心里其实比谁都雪亮:航天事业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活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中国以前都是研究离地球几万公里的近空卫星,对于深空探测还未涉足,光是地球与月球之间的38万公里的通讯测控就是很大的难题。想来想去,孙家栋意识到绕月卫星的发射,将为中国深空探测开启一扇门时,再度想起自己年轻时的誓言“有航空事业,豁出命也要干”。于是,他吸吸气,暗暗下定“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


     很快,孙家栋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在“奔月”上。他常年往返北京、西昌等地。一双双磨破的布鞋——爱人知道他不喜欢穿皮鞋,专门订做布鞋,一张张前往西昌的机票,无不写满他的劳苦。何时发射、何时入轨、何时测控……这些问题常常让孙家栋彻夜难眠。




                             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反正躺在床上也睡不着,便索性起来看天。有一天凌晨一点,他在床上想关于卫星入轨的事情,想着想着就轻轻起身,为老伴盖好被子后,便信步来到凉台。当时,月光如水般洒在庭院里,也洒在老人的花发上。看着如玉盘般的月亮,孙家栋喃喃自语:“什么时候卫星才能到你上面呀?我要是嫦娥,就飞上去看看了!”这样,他一边自己调笑,一边默默盘算如何对探月卫星进行远程测控。因为在航空领域里,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如果不能准确测控,就会有意外发生。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当天空泛白,月亮渐渐隐去时,老伴轻手轻脚来到他身边,为他轻轻披上衣服。他回过头,抱歉地笑笑,然后接过水杯。


       付出总有回报,只是不争迟早。在孙家栋的主持下,探月工程的五大系统(火箭、卫星、探测、应用、发射靶场)顺利开展,许多航天技术问题都迎刃而解。工作过程中,一当有需要有人定板定案时,孙家栋也和年轻时一样,勇于承担。比如,2007年,对使用长三甲还是推力更大的长三乙发射“嫦娥一号”,科技人员有不同看法。孙家栋边分析边和大家讨论:“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说技术最先进、功能最强就是最好,关键要看系统间的协调和匹配,总体最优才是最好。长三甲火箭被称为‘金牌火箭’,稳定性强、可靠性高,推力不是最大但够用,我们是第一次去月球,一定要将成熟技术和新技术交叉使用,最大限度保证工程目标的实现。”孙家栋最后拍板使用长三甲,大家心服口服。


                                                          嫦娥登月”五大系统图


      2004年—2007年,中国绕月卫星的开头,对于世界而言就是一个奇迹。作为奇迹的缔造者和见证者,孙家栋的传奇经历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星月传奇”之卫星篇


       从1970年到现在,中国航空有80多颗人造卫星,平均每年2颗,中间也含艰难的十年(1970-1980年)。这些数字背后,其中三分之一都直接与一个名字有关,他就是孙家栋。他“星月传奇”的一生中,拥有航空史上诸多个第一: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是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开创者之一,是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和工程领导者之一,提出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三步走的实施方案。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是月球探测一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


                                两弹一星”精神是对中国人民奋进拼搏精神的最好诠释

    耋耄之年的孙家栋最难忘的,便是“星月传奇”的第一站,举世闻名的“东方红”一号。


      1967年,党中央把“两弹一星”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有中国人自己的人造卫星,不能像鸡蛋那么大!”这是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人最想看到的。当年夏天,中央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科学家钱学森任院长。当时,从苏联归国的孙家栋正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工作。钱学森很早就知道了这位脚踏实地的中年人,也听说他在苏联学习的优秀事迹。很快,由钱学森点将,聂荣臻元帅批准,调孙家栋到新组建的国防部老五院出任卫星总体设计部负责人。“国家需要,我就上!”孙家栋毫不犹豫,轻装上任。


      说轻装,实际上是指孙家栋在多年学术工作中形成“举重若轻”的心态:看似重苦千钧,我自岿然不动。重担之下,孙家栋很快理清思路,决定分三步走:选人才,定方案,找人拍板。


   “卫星要上天,选人是头等大事。”钱学森曾经说过。于是,孙家栋从搞卫星的需要出发,选来自不同派别的18名技术人员组成“卫星启动组”,这18人后来被誉为“航天18勇士”。


        人选好了,如何开展工作呢?当时,赵九章等人已经写了长达300页的卫星研究课题,但还没完全深入。孙家栋翻着文件,他想起聂元帅的八字方针“尽量简单,尽快上天”。他决定,不能为文件而文件,更不能在研究上大文章,因为国家等不起。很快,以“上天”为主题,只有30多页的新方案出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国内环境复杂,政治斗争严峻,能做到这点已殊为不易。


        最后一关是找人拍板。因为这是国家大事,需要党中央或国防部的领导签字确认;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居然无人敢拍板。孙家栋深知航天事业绝不能因政治原因耽搁,但他又不可能直接找国务院领导。情急之下,他咬牙找到国防科委副主任刘华清,开门见山地说:“刘主任,这事儿现在就你最有发言权。你懂得签,不懂也得签,否则没法做。”刘华清看着孙家栋坚毅的眼神,二话不说在方案书上签字。


       拿到自己给自己下的“军令状”,孙家栋没有丝毫兴奋,相反心里还相当沉重。毛主席关于“鸡蛋那般大的(卫星)我们不抛”的誓言犹在耳边,苏、美、法等国卫星纷纷上天已成事实,时不待我,再晚就要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抱着这样的心态,孙家栋投入到忘我工作中。


                                          2004年12月10日,孙家栋看望恩师钱学森



     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一年,两年……1974年4月24日21时34分。重173千克的卫星“东方红”成功升空,太空中第一次响起悦耳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此卫星重量相当于苏、美、法三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和,当然不是鸡蛋能比的。


        成功永远属于守得住寂寞的人。孙家栋清楚认识到,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自己肩上的担子还很重,当务之急,心态调整是第一位。一周后的“五一”劳动节夜里,“东方红”研究院的17位勇士受邀请到天安门观礼。作为最大的功臣,由于各种原因,孙家栋却没被受邀之列。孙家栋当然没有计较。他那天晚上,在天安门广场为爱人买了一件毛衣,然后平静地回到家中,调整思路准备投入下一步工作。


          继“东方红”后,孙家栋先后主导和参与了“实践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等卫星的发射工作。每一颗卫星升空,都记载着孙家栋的一个传奇故事。这些故事,都永远记入中国的航空史册。比如,1974年11月5日11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进入发射倒计时,离最后的点火口令只剩几十秒。然而,这时的卫星却没有收到“成功转内电”的信号,这意味着火箭将带着一颗不能正常供电、毫无用途的铁疙瘩升入太空。如果按正常程序逐级上报并撤销发射命令,时间根本来不及。千钧一发之际,只听见孙家栋一声大喊:“停止发射!”发射程序戛然而止,孙家栋却由于神经高度紧张昏厥了过去。


      由于孙家栋在人造卫星方面的卓越贡献,国家于1999年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0年1月1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被评为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胡锦涛为其颁奖;2010年,CCTV评孙家栋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2107年2月,他入选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这些,都是对这位奉献给航天的科学伟人最公正的评价。



         胡锦涛向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孙家栋(左)颁奖







 上一条:孙家栋:“星月”传奇背后的传奇(下)
 下一条:致敬 /孙家栋院士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